北京亚太国礼文化传播中心

传播国礼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展厅 > 老手艺有了新舞台——一名文物修复师眼中的锔瓷技艺之变
艺术展厅

老手艺有了新舞台——一名文物修复师眼中的锔瓷技艺之变

时间:2024-05-27 11:54来源:新华网编辑:王洛锡点击量:310725

新华社太原5月25日电(记者刘翔霄 邓浩然)续凯,山西博物院文物修复师。入行20余年的他,练就了一身绝活。他是2022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获得者,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因为活做得出色,只要续凯一上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跑过来围观,没有人不服气。人人都赞:“看续凯干活就是一种享受啊。”

1.jpg

续凯在进行文物修复前的准备工作。(视频截图)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是将破损的瓷器加以修复的技艺。它采用最原始质朴的手法,凭借几颗小小的锔钉、一把小锤子、一个小弓钻,就使得器物“延年益寿”。被修复的不仅仅是破损的器物,更是人们的惜物之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手艺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从修器物到修文物,从走街串巷修补瓷碗到修复延续“千年文脉”,锔瓷人的平台发生了巨大变化,锔瓷技艺也成为延续文明的一条纽带。

1999年,一个很巧的机会,续凯接触到了文物修复行业,从此就深深喜欢上了这行,并一直坚持到现在。“锔瓷的故事天天有,有些是影响一生的。”续凯说。

一次,当着众人的面,续凯的师傅做了一场现场演示。他锔的不是别的,是鸡蛋。只见几个动作下来,师傅“手起锔落”,蛋壳上已打好锔孔并镶上锔钉,壳里的那层鸡蛋膜依然完好无损。然后,师傅用一根长发丝穿过锔钉,鸡蛋就这样被提溜起来了。这一幕,让在场的续凯深感震撼:“那是真正的传统老手艺,不容出错。”

师傅传授的是手艺,更是匠心。师傅说,看似简单的几锤,却有着经年的门道。比如,但凡锔瓷处都会微微渗水或渗水气,这就要求一个好锔匠不光要修得美观,还要修得持久,要确保锔瓷处不生锈。这种千锤百炼才得来的力度、尺度,早已与老艺人融为一体、难有差池。

要想把一件事做到游刃有余,皆要有一颗耐烦之心,皆要下千番的功夫。师傅的点滴传授与点拨,让续凯对这个行当有了不一般的理解、不一般的情感。

在一个装满老锔钉的瓶里,续凯翻找出了形状各异的锔钉,向记者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取一根铜丝,中间砸扁,目的是为了让它更有韧性、更有张力;有一种小弓钻,几近失传,师傅送了他三支自制的这种钻头……陶瓷修复是个“细活”,从前期的现状调查、方案制定、检测分析、技术路线筛选,到后期的清洗、粘补、打磨、作色、补绘、仿釉等,步骤繁多,对技术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续凯笑称,文物修复师干活时都要憋着一口气,要稳、有力度、还要均匀,绝对不能分心;憋住这口气一气呵成,把活干完才能松下这口气,否则修补材料就会固化;干完活常常是哈欠连天,那是因为憋气而导致大脑缺氧。累归累,但只要一开始工作,续凯就全然进入忘我状态。常常是一杯水放那儿,他一整天都没顾上喝一口。

20多年来,经续凯修复过的各类陶瓷文物有一万余件。他认为,每件器物都是有故事的,不能因一次修复就抹灭了它们的历史,发现、挖掘文物价值是每一位文物修复师的终极目标。“当你抱着真正的文物,那种修复的使命感、分量感是无法言说的。”

从方法、材料到技法,续凯一直在探索。他期待,未来这门技艺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一些技术难题也能随着材料、工具、技术的革新得到更好解决。“传统技艺一定不能丢失,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王洛锡

国礼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国礼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