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太国礼文化传播中心

传播国礼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国粹 > 人工智能时代 摄影图像何去何从?
中华国粹

人工智能时代 摄影图像何去何从?

时间:2018-10-17 11:46来源:艺术中国编辑:刘涛点击量:761889

卢杉(中国)《生死伦》  影像 2016-2018年

在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产生着、接受着、改变着无数的图像。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什么是原意,什么是隐喻?什么是简单,什么是复杂?图像产生无限的变化,对图像的解读和阐释也要求有相应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简单图像有什么奥秘呢?图像如何简单呢?

2018年10月10月10日到10月25日期间,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简单图像奥秘-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39位中西方艺术家及清华大学医学院团队、清华大学药学院团队、清华大学化学系等团队以摄影图像为线索展开系列研究性学术展览。90余件作品媒介涉及摄影、超高清4K影像、交互影像、摄影装置、超短焦距动态摄影、光学影像装置、交互摄影、机械摄影装置。

本次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致辞

本次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在开幕式上谈到,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科技深刻影响着方方面面,摄影也不例外。科技为摄影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对原有的传统的艺术范式和形态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本次展览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摄影艺术的本体价值,综合学科和科技对摄影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以及摄影作为一种传播及表现力的形式在新的时代作用。在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探索的精神,对瞬间的把握,线性的叙事,融合交互叙事,虚拟现实呈现方式等等。本次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面对时代,从各自不同角度审视社会,借助多学科角度进行艺术探索,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未来的探索和思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也提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对摄影的影响。他说到:“摄影技术性很强,反映着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在新的时代下,影像的摄取和产生,包括应用和消费,越来越宽泛。每个人每天都在生产图像,也在消费图像,图像的载体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展览切合时代变化,与我们的审美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次展览能够引发我们对不同议题的讨论,和对摄影与影像的思考。”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汪晖致辞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汪晖指出,本次展览中科学家和艺术家合作创作作品,不断改变着艺术的边界。展览让我想到从机械复制到数码到基因复制时代,科技的变化给艺术本身带来了很多变化,导致艺术家身份、艺术语言、作品内容和摄影方法都产生了改变。当以前记录下的影像进入到电脑处理后,图像就产生了新的变化和意义,过去的图像也在新的时代从另外一个维度向我们走来。“人类总是在自我发现,未来不一定是时间维度,未来也潜伏在我们记忆的过去中,影像中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对于很多领域有启发。艺术家感觉思考最敏锐的,应该向艺术家学习。”

任曙林(中国) 《八十年代中学生-无头三女》1983年 摄影

王庆松(中国) 《钢铁侠》影像

执行策展人邓岩致辞

执行策展人邓岩提到展览想回归到看图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很多知识随着逐渐的细化和深入的研究变得互相之间没有交流,这也是第一个展览想要去研究的,来重新去看待作品。展览从艺术家的年龄来看跨越度很大,从任曙林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到王庆松文化冲突的影像作品,再到70,80,90后艺术家,不同年龄看待图像的角度不同,展览想要讨论中国摄影影像艺术的发展重要性,并拓展研究成果。

卢杉(中国)《生死伦》  影像 2016-2018年

卢杉以佛教《六道轮回图》和博斯的《人间乐园》为模板,在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于信息时代的现象和赛博世界的想象。影片中,所有场景和形象都是来自于下载的网络突破,他将这些网络现成品打碎重组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介乎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世界。东方自古便有六道轮回,对于灵魂去向的描述,西方也有天堂地狱,对于灵魂脱离肉体,死后世界的认知。而对于未来赛博格的想象,让我们可以看见一种科技背景下的轮回世界。当生命可以以信息的形式存在时,我们可能将实现永生、脱离躯壳,以信息传输的方式进行生死的轮回。这种存在方式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隐患,将会提示我们,到底什么是进步?艺术家希望将对生死的古典认知与未来连通,从而探讨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新的科技所带来的问题。

张永基 《时代在召唤 蓝色蹦迪

张永基的影像作品指向大众娱乐,随着多样化的段视频平台兴起,影像的“创作”越来越大众化,也带来着无数的社会问题,当花田在段视频平台上成为网红打卡地后迅速被毁坏,无数的影像被复制改变失去原意等。艺术家对于影像“创作”大众化的社会影响并不直接指明。他认为“在精英的话语中,这类影像的产生是一种浅层、易逝、俗套的存在。在我看来,这是先入为主的,带有文化区隔视角的断论。这个作品大量的借用了这类影像素材,以另一个视角去发现这些影像背后质朴可贵的品质。”但在图像无数复制、反复播放、去掉声音,声话不同步,叠加播放等等之后,倒塌的烟囱似乎暗喻着娱乐至死的社会中秩序的崩塌。

Marievic(法国)男性化女性投影面 影像 2013年

在法国艺术家Marievic的作品中,流行歌手和编舞演员JONTE提供了画面。每一段视频都展示了琼特的标志性雕塑和雕塑般的身体,优雅地与中产阶级文化中的性别符号融合在一起:一个视频里的购物车,另一个则是一个播种机。舞者的动作是安详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似乎都很放松,把普通的物体变成了一种奇观。通过比较经典的作品,男性化的女性寻求对角色的可互换性和当代世界的多重身份的可互换性。

Alina Tenser(乌克兰)Climbing from memory 亚克力机械装置 与Industrial jp(日本) 影像 2016年

Alina Tenser的艺术作品在雕塑领域的理解范畴下深入探究了形式、形态和维度的变化。与此同时,她的创作媒介涉及影像和表演艺术。Alina通过对镜头和绿幕的熟练运用和实验,使得身体的部分体块以及特定物体脱离重力的束缚——而这恰恰是雕塑存在的基础条件。Alina的影像作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编辑,而是直接表演的结果。对于这些作品来说,功能性绿幕作为媒介是作品得以成立的主要因素,它使物体的支撑结构隐形变得可能。

Industrial jp团队的作品内容是日本的小工厂里每天都在使用的模拟制造设备。在这 些工厂里由这些机器执行的过程保持了恒定的节奏。艺术家团队被这些机器本身的图像所吸引,被涂上了油的表面,它们产生的反射的节奏,收集现场录音和录像样本创作作品。艺术家希望帮助人们了解这些小型本地工厂的魅力,希望他们的高水平的技术能够传递给下一代。大量的音乐家参与了这个项目,并将这些声音转化为音乐作品。艺术家使用这些曲目,将它们与工厂本身拍摄的视频进行配对,创作出了音乐视频。他们希望向世界展示日本工厂的景象和声音的纯净优雅。

Thibault Brunet虚拟摄影作品

Nung-Hsin Hu 《天使》

 本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简单图像奥秘系列展览的第三届,旨在通过研究“摄影艺术”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以后关系的复杂性来探讨摄影作为艺术在面对新科技介入后的图像美学特征和与之而来的新的美学可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摄影艺术的读图方法也会随着新的读图媒介呈现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拍摄过程本身以及新的读图逻辑的解构和重组是展览对于摄影从“平面呈现 ”到“物理空间占据”的一次新的实验与探索。

医学院刘鹏老师实验室——陈悦

刘博艺(中国) 《基于柔性屏幕的交互设计探索》2018 影像

新的成像技术的应用和由此产生的新的图像功能必将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发生紧密的联系。所以今天摄影艺术面临的挑战必然是技术的革新和当代图像文化供需关系突变所产生的新的艺术维度的思考。展览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如何面对的新科技介入后艺术格局的变化,如何面对从信息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读图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以及如何面对科技目标模糊化后艺术策略的变化。(图文/孟媛)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在作品前

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观众拍摄作品

展览现场

 延伸到整个展览空间的影像作品


责任编辑:刘涛

国礼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国礼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