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太国礼文化传播中心

传播国礼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 举张照片也能成功刷脸?人脸不应作为重要场景的唯一密码
特别关注

举张照片也能成功刷脸?人脸不应作为重要场景的唯一密码

时间:2022-01-25 15:04来源:中国消费者报编辑:李明明点击量:413676

一位女性手拿一张打印的男性照片挡在自己脸前,对着某品牌人脸识别门禁打卡机打卡,居然成功地被识别为这位男员工——这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以下简称信通院云大所)测试团队,在真实场景下进行的一项人脸识别测试。

很多人都觉得人脸识别非常方便,且潜意识里认为人脸信息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因此是最安全的。但在互联网安全专家看来,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且重要的安全密码,是非常危险的。越是重要的应用,例如银行卡、家庭门锁等,用刷脸来做密码,就越发不安全。

人脸识别技术良莠不齐

拿起手机不到一秒钟,就自动解锁;凑近智能门锁,门就自动开了;使用银行APP时抬起手机,就能自动登录……如今,人们已经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脸识别应用习以为常。

信通院云大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自2021年6月起,该所启动了对可信人脸识别评测,上述以男性照片骗过门禁卡的实验,就是测试项目之一。

其实,人们早就对刷脸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2019年10月,浙江嘉兴上外秀洲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在一次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脸,骗过小区的丰巢智能柜取出快递件。当时有媒体记者验证后发现确实如此。

“像支付宝或者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应该是属于技术或安保程度比较高的,但也发生过问题。曾有被告人用别人的人脸信息,轻易绕过支付宝的人脸认证系统,顺利开设了账户,而被告人并不是什么高级黑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石佳友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

“说实话,人脸识别并没有那么准确和安全可靠。”石佳友说,“从纯技术角度看,人脸识别算法的品质本身差异就会非常大;镜头所拍摄照片的质量对匹配的精度也有显著影响。此外,识别度有一个置信度阈值(Confidence thresholds),如果识别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漏网,识别度过低,又会误识别一大片,准确率又太低,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据信通院云大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人脸识别系统安全防护能力良莠不齐,一些人脸识别技术或产品存在明显的安全漏洞,在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给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智能骗脸技术门槛低

做过人脸识别录入的用户都知道,被采集者需要通过眨眼、转头、张嘴等动作来配合采集“活体信息”。

“一张照片用那种活化程序,普通人都能够做到让照片摇头、眨眼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那种软件技术层级比较低。”

“过去人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在智能换脸术面前,别说图了,连视频都不可信。”奇安信集团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博士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一张普通的静态照片(正面、侧面均可),转化生成一张表情生动的人脸,甚至可以轻松地贴在另一个人的脸上,随着另一个人的动作和表情自动变化。

裴智勇说,以2017年左右的技术水平,已经完全有能力骗过绝大多数人脸识别系统,不过当时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主要是人工智能专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各种软件层出不穷,现如今这种“操作”普通人也能轻易做到。

劳东燕认为,虽然所有的个人信息泄露后都有风险,但人脸识别技术有其特殊性。其他的个人信息可能需要结合另外一些个人信息,才能识别到具体的某个人,而人脸本身就具有单一的可识别性,即用人脸信息直接就可以识别到特定的个人,因此风险更大。

“智能换脸的技术门槛比绝大多数人的想象要低得多,”裴智勇说,“我们既然可以通过满大街的摄像头轻易捕捉到动态的人脸,那么用人工智能技术给这张脸换一套皮肤也不是什么难事。”

人脸信息不符合密码规则

“我个人是非常反对生物特征的人脸识别作为用户的密码,去访问一些重要服务的。”科大讯飞副总裁、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刘鹏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人脸作为密码去访问服务,除非是非常小额的支付,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一些登录。从人脸识别的生物特征看,它是违反密码基本原则的。密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用户可以随时更改,而人脸改不了。”

刘鹏认为,除了识别技术本身良莠不齐外,计算机的人脸生成技术如今已经相当成熟,因此,人脸信息作为密码本身就有风险。“目前还没有一个兜底的方案,来保证它的安全性。”

刘鹏明确表示,“我非常支持《个人信息保护法》里把人脸识别这种生物信息,明确界定为用户敏感信息。”

“人脸识别是一种非常方便的验证方式,随身携带,不易丢失,但从网络安全角度看,人脸识别不适合单独使用或作为唯一的安全验证方式。”裴智勇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人脸信息一旦泄露,无法追回更无法“换脸”,这不仅会让犯罪分子钻空子,在各种场合冒用身份,还有可能因此泄露当事人的行为轨迹及更多隐私信息。

“人脸信息泄露之后,很难进行有效补救。”劳东燕说,“手机信息泄露了,你可以选择换一个手机号;住址泄露了,你甚至还可能换一个住址。如果你的人脸泄露了,即便犯罪嫌疑人最终被抓到,但泄露了就是泄露了。”

“在安全工作者的眼里,人脸、指纹、声纹、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所识别的生物特征,都是静态的、可复制的信息,本质上和一串复杂的字符口令没什么区别,安全性也不会高到哪儿去,只是可以很方便地随身‘携带’而已。”裴智勇表示,尽管有些公司声称可以识别出真人和照片,那其实也不过是增加了信息复制或模仿的难度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物特征可以被复制、且很容易被复制的本质。

人脸信息应用要设置前提

“在远程身份认证的场景下,几乎所有的生物识别技术都不适合单独使用。”裴智勇说,“刷脸虽方便,但并不是哪里都可以用。从纯粹安全工作的视角来看,人脸信息用作身份认证一定要结合应用场景。”

他认为,绑定设备本身既是一种使用场景限定,也是一种辅助验证方法。在如刷脸支付、手机验证等远程验证场景下,则需要配合手机绑定、短信验证码、大数据验证等辅助手段进行组合验证。如绑定手机支付,用自己的手机刷脸可以,用别人的手机就不行。从使用环境角度看,最好有人值守,如机场、火车站、小区、办公楼等,有保安人工值守或监控值守,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有人利用照片、假脸或数字仿真等方法欺骗识别系统。同时,必须要配合必要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如身份管理、数据加密、威胁监测、运营监控等,以防系统被入侵、篡改和泄露。

“配合其他安全措施共同使用,人脸识别完全可能做到既方便又能保障安全。”裴智勇解释道,“比如刷脸支付,如果用户装有支付APP的手机原先一直在北京活动,某一天刷脸行为突然发生在广西,支付系统就应阻止验证被通过,这就是大数据安全验证模型保障用户账户安全的例子。支付机构使用的辅助认证技术还有很多,只不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隐形的,不易被感知罢了。”

相关链接

新城亿恒售楼处装“人脸识别”系统被罚

电话、家庭住址、人脸信息等个人信息关乎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但部分不法商家为了谋取不当利益,非法搜集、买卖、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并利用大数据“杀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天津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一批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案件。其中包括天津新城亿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案。

2021年7月至8月,当事人在其营业场所新城泊阅项目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摄像系统,其间,当事人未经消费者同意共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907条,并对其中的89条人脸信息进行比对使用。该公司收集并使用消费者人脸信息时,未取得消费者同意。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被处以罚款5万元。(万晓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李明明

国礼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国礼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