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太国礼文化传播中心

传播国礼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个眼神,温暖了海上救援路!
新闻中心

一个眼神,温暖了海上救援路!

时间:2018-10-16 00:00来源:中国青年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刘璟编辑:刘涛点击量:923870


   

  狂风下的渤海湾,巨浪滔天。蒋小华身着飞行队救生制服悬吊在救助直升机上,脚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自2013年加入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飞行队以来,这位“80后”救生员劈风斩浪,一次又一次地将濒临绝境的遇险者从死神手中夺回。

  5年间,他与机组成员在惊涛骇浪中安全救助飞行900多个小时,成功救助各类遇险人员120多人。仅2017年,他就在死亡线上救回了39条生命。他总说,每个生命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们安全送回地面。

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飞行队救生员蒋小华在救援现场。飞行队供图

  一个眼神,温暖了海上救援路!

  “当我看到被救上来的渔民双手合拢着感谢,突然颤栗了一下,这是生命啊!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虽然第一次救援很难,但从那次以后,我下海救援再也没有过半分恐惧。”忆起第一次海上救援,蒋小华记忆犹新。

  那是2014年12月4日,强海潮天气肆虐整个烟台海域。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飞行队接到紧急救援任务:在离蓬莱20海里的地方,一艘小渔船被撞毁,船上5名渔民全部坠入海中。蒋小华与机组成员火速赶往事故现场,进行海上救援。当时海水温度只有5摄氏度,落水的人最短10分钟、最长半小时就会因为低温症失去知觉。时间紧迫,救援刻不容缓!

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飞行队救生员蒋小华在进行海上救援。飞行队供图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深深的恐惧感包围着悬挂在吊绳上的蒋小华。于他而言,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上救援。“我能把这五个人成功救出来吗?”这是一个挑战。

  “当时浪特别大,我还没有接触到海面,一个浪打过来,浑身就湿透了。”此时的蒋小华,已经忘记了寒冷,他的脑海里反复回忆着平时模拟训练时的救援方法,生怕出现哪怕一丁点错误。他知道,在他身上承载着五条生命的重量,马虎不得。就这样,被海浪打偏离目标了好多次的蒋小华,终于抓住了遇险者的手。

  紧紧抱着木板的遇险者,此时已经失去了知觉。“无论我怎么掰就是掰不开!”拿不掉木板,就没法套救援套。蒋小华急得满头大汗,好不容易才把救援套套上。

  就在准备起吊时,更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强烈的求生欲望促使遇险男子把连接直升机的钢索拼命缠绕在手上。一旦飞机起吊,遇险男子的手有极大的可能性被切断。怎么办?蒋小华犯了难。没有更多考虑的时间,他只能一边示意绞车手不要起吊,一边拼命去解缠绕在遇险男子手上的钢索,但遇险男子又用另一只手抓了过来,如此反复……蒋小华急中生智,猛地固定住了遇险男子的双手,绞车手趁势起吊,才得以把遇险者成功救出。

  等把剩下的遇险者都安全救回机舱的时候,蒋小华已是筋疲力尽,他瘫坐在机舱后座,胳膊生痛。“有个被救的大哥眼里含满了泪水,那真诚的目光,一下子触动了我。”目光相遇的那一刻,蒋小华突然明白了这份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他说,是被救者的眼神温暖了他往后的海上救援路。

  无论如何都要救孩子

  “当把第一个小孩抱到怀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因为我也是一个父亲,我能理解为人父母的感觉。”

2017年7月21日,蒋小华在海上救起一名女子。飞行队供图

  2017年7月21日,唐山滦河。“MINGXING18”工程船因风浪过大而进水沉没,船长朱兰强一家全部落水。下午3点20分,茫茫大海中,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飞行队发现了他们。而此时,直升机油量即将耗尽,留给飞行队的救助时间只剩下十多分钟。

蒋小华抱着落水小孩安全离开救助直升机。飞行队供图

  命悬一线!蒋小华来不及多想。身经百战的他,熟练地拿上救援套,顺着钢索下了飞机,迅速到达遇险妇女身边。

  “当时落水的妇女就拼命朝我喊,直升机声音特别大,我没听清楚喊的是什么。当我把她救到离水面六七米的时候,回头一看,下面还有两个小孩。”蒋小华脑海中“嗡”地一下,整个人懵了。

  由于救助信息未提到有小孩,直升机并未携带小孩专用的救援套。而成人使用的救援套在救助小孩时,会留下过大的缝隙,万一飞机受到风的影响摆动,孩子再次落入海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母亲绝望的眼神,像一把刀一样刺得蒋小华的心生疼。“救孩子,无论如何也要救孩子!”这时候,他的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救孩子!

  他急中生智,用救援套把孩子套起来,然后用手抱起孩子,一点不敢松开。“心都悬到嗓子眼上了!”所幸,他顺利救起了两个孩子,一个七岁,一个五岁。随后,一家五口被全部救起。

  救援结束后,浑身冻僵的蒋小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救上来时,那个五岁的小孩已经休克了,不知道他们后来怎样了?”在他心中,最牵挂的还是两个孩子。半个月后,蒋小华再次看到了朱兰强一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爸爸是救人的英雄,我给爸爸画了护身甲和头盔,爸爸穿上这个就不危险了。”儿子稚嫩的童音,触动了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蒋小华泪流满面。

  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危急时刻,每一个险境中的孩子,都值得自己付出一切去援救,这是救生员的使命。

  生死兄弟,一个都不能少

  “7.21”唐山滦河救援,把蒋小华推向了公众视野。当“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兵”“感动交通年度人物”……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之时,蒋小华只说,很幸运,在他背后有一群协同作战的生死兄弟。

  “没有机长、副驾驶、绞车手的默契配合,任何一场救援都是无法完成的。”蒋小华清晰地记得那次小渔船紧急救援,正是这次与死神的殊死搏斗,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协作的生死情义。

蒋小华成功救助两名男子。飞行队供图

  当时的海面大雾弥漫,恶劣的天气条件给直升机飞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救援时间非常紧迫,大家都捏了一把汗。”飞行副驾驶绷紧全身神经,目不转睛地监控着飞机里的各个仪表,生怕出现差错。机长紧张地操纵着方向盘。“雾特别大,海面上的情况看得并不清晰,但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机长配合绞车手还是将飞机准确无误地停在了事故渔船的上空。”

  由于船上的情况特别复杂,狭窄的后甲板堆满了杂物,救生员登船救人的难度系数随之增加。“哪怕只偏一点,也登不上去!”在绞车手的密切配合下,蒋小华终于成功地登上船并安全地救下了遇险者。

  救助结束后,机长、救生员、绞车手组织讨论,总结救援得失。对他们来说,每一次救助都是经验的积累。为了提高救援技术,他们还进行救捞系统综合技能比武大赛,彼此切磋,协同进步。现在,他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基本上只靠一个动作,我们就能知道对方要干什么了!”经常和蒋小华配合的绞车手这样说。

  “五个人出去,五个人回来,一个都不能少。”蒋小华时常回忆起老师傅的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彼此的关系早已超出了工作关系,他们更是生死兄弟!

蒋小华在救助直升机上。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李慧慧 摄

  海上救生员,狂涛巨浪中的救援“神鹰”。英雄光环笼罩下,也潜藏着无尽的风险。“这份职业,给予我的是一种责任感,与海浪共舞,为生命奔走,我感到无上光荣!”回首五年前的职业选择,蒋小华没有一丝后悔。“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这样选择。”

  其实,在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飞行队,像这样的救援故事还有很多。自2003年飞行队成立以来,他们在渤海上空展翅翱翔,共执行1219起任务,救助1761名遇险人员,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最美的逆行。

  没有豪言壮语,面对险恶的风浪和鲜活的生命,他们只说:“每一个出海的人都不容易,让我们护送你们平安回家!”

  面对灾难,唯英雄逆行。向狂涛巨浪中的救助“神鹰”,致敬!

责任编辑:刘涛

国礼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国礼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